企业名称:河北信融典当有限公司
电话:0311-85299959
0311-85299888
邮箱:xinrong699@163.com
地址:石家庄新华区联盟西路699号
网址: www.xinrongpawn.com
近日,承德市召开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要求围绕营商环境的一系列问题,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抓着问题改,在对标对表中找差距、强弱项,在破除体制积弊中疏“堵点”、消“痛点”,实施十大提升工程,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抓实落细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提升经营主体办事创业的便利度、满意度和获得感。
以营商环境考核指标为导向实施综合质效提升工程。全面深入拆解分析2022年河北省对市、县两级的营商环境评价报告,坚持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对高于全省平均值的评价指标进行强化巩固,将低于全省平均值的评价指标进行台账化管理、项目式推进。各县(市、区)和指标牵头部门要围绕单项指标制定整改提升方案,开展优化提升工作,以考促评、以评促优,以提升营商环境考核体系所有指标为导向来提升营商环境工作综合质效水平。
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实施大厅服务提升工程。规范政务服务大厅标准化建设,按照便民高效原则,打造环境舒适、设施齐备、便民利企的办事环境;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应进尽进,以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为目标,全面推行各类便民利企的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各级政务服务大厅集中办理,提高政务服务规范化水平;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全面推行“六全”服务模式,持续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简化施工许可审批手续,健全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机制;深化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推进政务服务网与政务服务大厅深度融合,切实保障企业群众办事“一网通办”。
以“万人入企”活动为载体实施经营主体获得感提升工程。市直相关行业部门每月走访重点企业不低于10家,各县(市、区)要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每月走访2次,切实为经营主体提供最优服务、最好政策、最佳保障,把收集的问题和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台账化管理,分级分口推动解决,切实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
以畅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平台为抓手实施问题收集提升工程。按日均呼入量满足全市总人口千分之二呼叫需求的标准扩容热线受理大厅,增加话务受理座席,升级热线平台系统;全面梳理市、县两级营商环境所有的投诉举报渠道,在试用通畅有效并进行整合后公开;优化反馈机制,力求做到实时受理咨询、投诉、举报、求助、意见和建议,各级工商联和各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代言人积极帮企业反映问题;强化交账销号,建立投诉举报台账,确保做到有效分类、精准处置,切实解决经营主体投诉无门的问题。
以降低市场准入为手段实施经营主体增量提升工程。大幅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推进住所申报承诺制全域落地,推行“自主申报+信用承诺+智能确认”的极简登记模式,实现经营主体登记“零干预”;加强改进服务,综合运用纾困减负、激活增效的各类政策工具,增加净增量,减少注销量,更好地支持和服务各类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
以“千员监督”为手段实施监督效能提升工程。建立多维度的督导监督机制,打造市县联动、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抓好全面督导,组织人大、政协、社会团体、行风监督员、新闻媒体等开展日常督查巡查,政府督查部门定期进行督查督办、巡回督导。
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目标实施对标先进提升工程。牵头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赴北京及发达地区学习营商环境先进经验和举措,在立足承德实际的前提下,营造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的工作导向,建立“走出去、请进来”常态化交流学习机制。
以“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为主题实施社会氛围提升工程。围绕“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深入开展宣传报道,切实增强“人人都是营商环境”的服务意识。树立优化营商环境好经验、好做法、好案例的正面典型,在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公示,设立“营商环境专栏”,推送惠企政策和便民措施;在产业园区、政务服务中心、行政机关、交通干道等场所,通过电子显示屏、条幅等大力宣传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举措,引导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奋发作为,形成人人参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崭新局面。
以常态化从严监管为手段实施政商关系提升工程。加大日常监督检查力度,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形成“相关职能部门抓指标落实、派驻纪检监察组抓跟踪监督、联系监督检查室抓协调联动”的监督模式,推动监督理念由“事后查处问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变,向社会公开发布16条政商交往负面清单及全市纪检监察机关举报电话和信箱,及时受理企业和群众反映涉及破坏营商环境方面的问题及线索,全力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以强化要素保障为切入点实施政府服务提升工程。深化“放管服”和商事制度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降低企业经营发展制度性成本,充分保护和激发经营主体活力,打造多元覆盖、保障顺畅的要素环境。各级政府牵头组织相关部门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规划、金融、科技、人才及水电路讯网气等基础设施全方位的要素保障,加快开发区、高新区企业引导基金等平台建设,切实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